emc易倍·裴体育:热爱为笔,绘就生命运动画卷
清晨五点的城市还沉睡在薄雾里,裴体育已站在操场边缘,将旧运动鞋在水泥地上蹭了又蹭。晨光穿透云层洒在他汗湿的后背上,每一步迈出都带着肌肉的酸胀与心跳的震颤——这是他坚持了十五年的习惯,也是他与“体育”二字最原始的羁绊。

一、泥土里的萌芽
裴体育的体育基因,或许早在儿时就埋下了种子。出生在豫北小村的他,童年记忆里满是泥土地上的疯跑。那时家里穷,买不起篮球,他就用塑料袋塞满麦秸当球拍,对着土墙练扣杀;没有跑道,就在村头土坡上往返冲刺,裤脚总沾着草屑。直到十二岁那年,镇中学的体育老师发现他在县运动会上的短跑天赋,特意跑到他家说服父母:“这孩子腿长,像匹野马,不练可惜。”
可命运总爱开玩笑。初三那年的区运会,裴体育在百米决赛冲刺时突然崴脚,韧带撕裂的消息如晴天霹雳。医生说:“以后怕是不能剧烈运动了。”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三天,望着窗外飞过的麻雀,第一次觉得“体育”成了遥不可及的梦。直到教练提着鸡汤出现在门口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裴体育,你忘了当初在土坡上跑得比风快的样子?疼过之后,会更懂怎么跑。”
二、逆风里的倔强
高中复健的日子,裴体育的膝盖肿得像发面馒头,却仍咬着牙完成每日的康复训练。他开始在图书馆恶补运动科学知识,用笔记本记录每一次拉伸的时长、力量训练的重量。高二那年,他偷偷报名了校运会的三级跳远,瞒着家人绑着护膝上场。助跑、腾空、落地——当他听到裁判报出“14.2米”的成绩时,泪水混着汗水砸在地上,他知道,自己终于把“不可能”踩在了脚下。
大学填报志愿时,裴体育毫不犹豫选择了体育教育专业。他说:“我想让更多人知道,体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是每个人都能触摸的光。”大二那年,他带队参加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,作为队长兼教练,他凌晨四点爬起来给队员们熬姜茶,比赛时嗓子喊到失声。当队伍捧回团体冠军奖杯时,队员们把他抛向空中,他看见台下父亲举着“裴体育加油”的横幅,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格外刺眼——原来最深的牵挂,一直藏在身后。
三、赛场外的永恒
毕业后的裴体育成为了一名基层体育教师,工资不高,却把所有热情投给了课堂。他自费买了旧轮胎给学生做体能训练器材,周末带留守儿童去公园跑步,用“运动积分”兑换文具。有人笑他“傻”,他却指着操场上笑闹的孩子说:“你看他们跑起来的样子,像我当年一样亮。”

去年冬天,裴体育受邀参加全国大众体育推广活动。台上他分享自己的故事,台下一位穿校服的女孩递来纸条:“裴老师,我腿受过伤,还能练体育吗?”他握着女孩冰凉的手,把纸条折成纸飞机:“你看窗外的雪,压弯了树枝却冻不死根。只要你愿意,随时可以起飞。”
如今,裴体育依然保持着晨跑的习惯。有时他会停在操场边的老槐树下,摸着粗糙的树皮想起童年——那些在泥土里打滚的日子,那些跌倒又站起的瞬间,早已成了他生命里最鲜活的注脚。而“体育”于他,不再是奖牌或荣誉,而是渗透在日常里的热爱:是清晨的风穿过指缝,是奔跑时耳畔的心跳,是看着学生眼中闪烁的光。
当被问起“什么是体育精神”时,裴体育总会指向操场边那株被他浇灌了十年的月季:“你看它,每年冬天都会枯萎,可春天一到,照样开出最艳的花。体育教会我的,就是永远相信下一秒会有花开。”
风掠过耳际,他再次迈开脚步,朝着朝阳跑去。那身影里,藏着无数个关于热爱的答案——原来所谓传奇,不过是把热爱熬成了日常,把坚持变成了本能。
留言: